我院碳酸盐岩研究团队肖笛、谭秀成在《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蒸发岩系沉积成储研究新成果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6日      作者:肖笛、谭秀成     编辑:李明科     审核:     浏览:[]

 


我院碳酸盐岩研究团队肖笛副研究员、谭秀成教授近期在蒸发岩与碳酸盐岩共生组合体系下的沉积成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以论文“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formed in evaporite sequences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review and new model of epeiric basin-scale moldic reservoirs”发表于国际地球科学著名顶级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这项工作由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地科院谭秀成教授团队、南京大学地科院曹剑教授团队,以及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有关团队等合作完成。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分室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肖笛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校友南京大学曹剑教授为通讯作者。

蒸发岩与碳酸盐岩共生是局限-蒸发海环境中的一种常见沉积现象,也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油气储集岩类组合,因此开展沉积储层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科学与实践应用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归纳了4种沉积成储模式:边缘海萨布哈、边缘海潟湖、海岸盐湖、区域蒸发盆地。在此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报道了一类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罕见的盆地级泥粉晶白云岩规模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中东部的盐上层序,范围可达5万平方公里,厚度可达数十米。这类储层的储集空间是不规则的圆形溶模孔,原始溶孔赋存矿物可能为水下蒸发浓缩成因的石盐。据此,这类目标的油气勘探思路应遵循“沉积期控储、加里东期控藏”,厘定后期成岩与成藏差异所形成的甜点区域是关键。

这一罕见的盆地级分散状蒸发岩与碳酸盐岩共生指示了重要的古气候-古海洋-古地理背景。1、中奥陶世温室气候期海平面高,低幅度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有利于形成稳定、长期的局限封隔环境,而极高的大气CO2含量可能会造成海水中极端的二氧化碳分压,导致石盐在相对较低的盐度条件下可以沉淀,但频繁的海平面变化导致海水盐度很难持续并达到更高值,长期稳定在石膏与石盐共同沉淀的盐度区间,深刻影响了海水中蒸发岩类的赋存形式;2、中奥陶世海水以方解石海为特征,较高的Ca2+含量使得蒸发岩沉淀速率大大降低,加之陆表海背景下海平面高频变化且可容空间相对有限,导致蒸发岩缺乏相对稳定的沉积时间与空间,加之奥陶纪是新元古代以来海水原始盐含量相对最低的时段之一,因此蒸发岩以分散状分布为特征;3、中奥陶世华北台地构造-沉积分异,西缘形成被古隆起围限的克拉通内凹陷,为区域局限封隔盐化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盐上沉积阶段,凹陷内因近填平补齐,沉积地貌广阔、平坦而不利于蒸发岩的快速规模性沉淀,一定程度影响了赋存形式。

进一步探究了这类储层的普适意义,发现至少在显生宙范围内,很难找出第二例,反映了独特性。但有意义的是,近期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现了具体一些类似特征的储集体,对比所处古气候、古海水性质以及古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发现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有相似之处,下步需要针对这套储集体的成因以及是否具有规模性开展深入研究,以形成规律性认识,丰富发展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以及对勘探生产的指导作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石油重大科研等项目的支持。《Earth-Science Reviews》是地球科学领域公认的国际学界顶级期刊,2021年影响因子12.413,位于中科院JCR分区一区,主要报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全球尺度/视野的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肖笛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我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郗爱华教授、谭秀成教授),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合作导师曹剑教授)后回母校任教,目前主要从事碳酸盐岩油气地质与勘探方向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已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1篇,总影响因子47.54。

论文相关信息:Xiao, D., Cao, J., Tan, X.C., Xiong, Y., Zhang, D.F., Dong, G.D., Lu, Z.X., 2021.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formed in evaporite sequences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review and new model of epeiric basin-scale moldic reservoirs. Earth-Science Reviews, 223,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86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