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2022级 郭乙润
亲爱的2025级学弟学妹们:
作为正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半旧半新”的学长,想和你们聊聊那些课本里不会写、但能少走弯路的“校园生存哲学”——那些我踩过坑、流过泪、也笑过闹过后总结的血泪经验:
1.课堂不是“信息茧房”,是“破圈起点”
别只盯着PPT抄笔记,试试“三色笔法”:红色记老师的延伸思考,蓝色标同学提问的亮点,绿色写自己的突发奇想。
坐第一排不是“内卷”,而是能看清老师推导公式的表情——那些微妙的停顿里藏着解题的关键。
2. 社交不是“人脉收集”,是“能量共振”
找到你的“校园充电桩”:可能是操场夜跑的陌生人、图书馆固定座位的老教授,甚至是食堂打饭总多给你肉的阿姨。
3. 时间管理不是“填满日程”,是“留白艺术”
每天留1小时“无计划时间”:去喂校园里的流浪猫、突然决定去梦溪步道夜跑,这些“无用之事”会成为未来最鲜活的回忆。
用“番茄钟+任务拆解”对付拖延:比如把“写论文”拆成“查3篇文献→列大纲→写第一段”,每完成一项就奖励自己5分钟摸鱼。
周末别睡到中午,早起去食堂吃顿热乎的早饭,你会拥有比别人多2小时的“清晨魔法时间”。
4. 成长不是“直线冲刺”,是“螺旋上升”
允许自己“退步”:考试失利、社团落选、表白被拒……这些不是“失败”,是在提醒你“该调整方向了”。
建立“成长档案袋”:把每学期的课表、活动照片、甚至吐槽的便签都收起来,毕业时翻看会惊觉自己走了这么远。
记住:大学里最酷的事不是“我比谁强”,而是“我比昨天的自己更懂自己”。
最后想和你们分享一个秘密:大学里最酷的事,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学生”,而是逐渐弄清楚“我是谁,我想成为谁”。那些在深夜里写下的困惑,在社团活动中冒出的新想法,在和老师聊天时突然被点亮的眼睛,都会在某个时刻连点成线,勾勒出你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欢迎来到这场充满可能性的冒险,记得偶尔抬头看看星空,但更要紧的是——先走好脚下的路。
期待在食堂、图书馆、或者某个不期而遇的转角,遇见正在发光的你们!